陆俨少:传统再好,也要进化!
山水画自古以来秉承着“师古人、师造化”的学习理念,但时至今日,传统艺术也需要更多地走向现代。而陆俨少在上世纪经过多年写生实践后实现了笔墨技法的突破,进而推动了传统山水画的转型。
陆俨少《罗浮新颜》,纸本设色,141.5×368cm,1977年
正是得益于在名山大川中的行旅经验,陆俨少后期创作风格才得以变革。今年恰逢艺术家诞辰110周年,时尚芭莎艺术值此契机带你一同回顾其中年时期的写生经历,与风格流转间的对应变化。
扫描二维码,
关注“时尚芭莎艺术”官方微博,
更多精彩艺术内容,绝不容错过!
=========
▲「 技法更迭源于生活流转 」
陆俨少的山水画创作最值得称赞的就是“墨块”、“留白”、“勾云水”的绘画技法。依靠它们,艺术家可将浩渺弥漫、巍峨蜿蜒的山河湖海刻画得淋漓尽致。然而此种“高阶技能”的习得绝非一日之功,就连陆俨少也足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行旅写生才将其融会贯通。
陆俨少《峨眉耸秀》,纸本设色,33×52.5cm,1965年
陆俨少《峡江险水》,纸本设色,34×49cm
他创作变化的第一个时期,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后。此时的他携同家人来重庆避难,终日手捧杜诗慰藉自己忧愁的思乡之情。然而当战争结束,陆俨少却因经济拮据不得不乘坐木筏东归上海。现在看来,这样的高难度旅程无异于“漂流”经过了半个中国。
陆俨少《正愁闻塞笛》,纸本水墨,50×40cm
陆俨少《震泽风帆》,纸本水墨设色,39×28cm
但陆俨少却在自述中将此番经历定义为“胜过坐轮船十次”的难得体验。这正是因为途中美景为他留下了深刻记忆,并使他在仿古的土壤中渐渐萌发了自我风格。
到了上世纪60年代,出于对艺术的热爱,刚刚被平反的陆俨少积极投入生活,试图更新自己的艺术语言。而此时也正是他的独特绘画技法——“留白”、“墨块”的创发期。
在此时,他主要造访了浙江雁荡山与皖南地区。两地众多的奇峰怪石、飞瀑流泉使其回忆起曾经木筏东归的难忘经历,而其中山、石、云、水的朴拙灵动之感更是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。
经由美景与记忆的双重启迪,陆俨少此时开始着意使用“墨块”表现山石树林的明暗关系;以“留白”、“勾勒”等手法营造雁荡山间飞瀑与流泉的仙境之感。
陆俨少《梅香册》,纸本设色,30×32cm×12,1977年
而皖南地区由于气候、地理条件特殊,空中时常出现难得一见的日晕、雾霭等景象,这自然也为陆俨少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巧思。从这时起,艺术家开始将西方绘画技巧与传统山水画技法相融合。一方面用浓重的大面积黑墨表现岩石与树林纵深的空间感,另一方面更突出了黑墨外画面的明亮纯白。
这种被陆俨少称为“留白”的创作方法,在其今后的绘画中被频繁用作强调明暗关系的“杀手锏”,而这一点也是艺术家从早期工致笔墨的仿古画风中脱离的起点。
而陆俨少创作风格的第三个时期大致始于上世纪70年代,于新安江、井冈山地区的生活经历。与此前记忆中的风景类似,这两地同样以山水佳美、烟雨濛濛著称。
所以艺术家便将之前总结过的绘画手法进一步完善,并联系宋代山水画大师马远的“勾水之法”,孕育出了空间感极强的“勾云水”技法,进而强调了画面中写意个性的一面。在这之后,“墨块”、“留白”、“勾云水”便成为了陆俨少山水画创作中独具特色的亮点。
陆俨少《渔翁夜西岩》,纸本水墨设色,85×44cm
也正因为生活境遇的变化,陆俨少才能在流传千百年的山水画创作技法上有所突破。而且在这期间,不同地域的写生经历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=========
▲「 新时代的祖国河山 」
由于历史原因,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在时刻经历着创作对象及方法的挑战。例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时代的迅速变迁赋予了旧时艺术更多的精神内涵。而山水画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艺术之一,自然也被罗列为需要改造与创新的对象。
陆俨少《春山图》,纸本设色,68×45cm,1984年
陆俨少《云天永夜图》,纸本水墨设色,100×69cm
彼时倡导艺术要弘扬“面向现实”、“面向生活”、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”的观念,强调山水画家也应上山下乡、走入群众生活。而文艺界相关机构也就此议题发表了评论文章《谈中国画》,并召开专题座谈会探讨户外写生的重要性。
而陆俨少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,即对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弊病进行求证与反思。在创作中,他有意疏离仿古画法,积极响应新时代的写生潮流。希望在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同时,寻求笔墨形制的创新与发展。
除此之外,中国山水画经过旧时的一系列变革,如今已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时代局限性。这时 ,新颖的西方绘画观念走入国门,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“沉闷”局面。它促使艺术家们抛弃了此前所谓的最高审美形式——“淡、柔、静、寂”,并走上了革新变法的道路。
陆俨少《墨竹》,纸本水墨,88×47cm
在那时,当艺术家们真正走到祖国建设前线,他们惊讶地发现曾经仿古时熟悉的木桥、楼亭早已消失不见,取而代之的是热火朝天的工业化建造场面。面对此情此景,传统笔墨技法无法描绘新景象的现状已不言而喻。
对此,陆俨少曾明确指出:“传统东西再好,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化。”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,他积极参与户外写生并时常与西方画家讨论创作内容,试图描绘出融合个人情感与时代氛围的全新山水画。
其次,陆俨少的实景写生除了描绘一期一会的自然风光,他更加注重对原有笔墨技法加以突破,力图让每一幅作品都能传递出新鲜的样貌。而他此前的每一次旅程,都在为今后的创作积累素材,以便提炼出更加符合新时代的绘画图式。
所以,陆俨少的山水画创新并非大刀阔斧的改革,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代精神相糅合,最终自成一派。他的经历不禁使我们思考,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,我们能否像他一样不走循规蹈矩的老路,在批判继承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。
精彩回顾:
古人怎么画秋天?谁是“元四家”之外的书画大师?
[编辑、文/赵子琛][参考文献/李林郁《陆俨少山水画写生研究》]
[本文由《时尚芭莎》艺术部原创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]